发布日期:2025-07-07 浏览次数:1432
白蚁对木结构房屋的破坏具有隐蔽性和渐进性,是威胁建筑安全的“隐形杀手”。白蚁工蚁以木材中的纤维素为主要食物来源,通常从房屋地基、墙体缝隙或木质构件连接处入侵,在木结构内部挖掘密集的蛀道,初期表面可能仅出现细微的虫洞或泥线,但内部木质纤维已被逐渐蛀空,导致构件的承重能力大幅下降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房屋可能出现梁架松动、地板塌陷、墙体开裂等情况,严重时甚至会引发房屋倒塌的安全事故。例如,一些老旧的木结构民居,在白蚁的长期侵蚀下,木柱、木梁等承重构件内部往往被蛀成蜂窝状,一旦遭遇地震、暴雨等外力作用,极易发生坍塌,对居住者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。
对木质门窗框进行白蚁预防处理是保护房屋门窗结构、延长其使用寿命的关键措施,需从材料选择、安装工艺及后期维护等多方面入手。在材料选择上,应优先选用经过防蚁处理的木材,如经硼化物浸渍处理的实木门窗框(硼含量≥0.8%),或选用复合防蚁门窗框(内层含氟虫腈缓释剂),从源头提升抗蚁性能[[1]()]。安装前,对门窗洞口周边的墙体和地面接触部位进行药剂处理,可采用联苯菊酯乳油(浓度0.5%)进行喷雾或涂刷,形成宽度≥10cm的环形防蚁带;门窗框与墙体、地面之间的缝隙需用防蚁密封胶填充,防止白蚁通过微小间隙入侵。安装后,定期对木质门窗框进行检查和维护,发现有白蚁活动迹象及时采取措施,同时可在门窗框底部或周边设置白蚁监测诱杀盒,实时监测白蚁活动情况,确保木质门窗框免受白蚁侵害。
白蚁防治的法律法规是规范白蚁防治行为、保障公共安全和生态环境的重要依据,其完善与落实对于有效控制白蚁危害具有重要意义。目前,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与白蚁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,如《城市房屋白蚁防治管理规定》,对房屋建筑的白蚁预防、灭治等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,要求新建、改建、扩建房屋必须进行白蚁预防处理,白蚁防治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等[[1]()]。然而,在实际执行过程中,仍存在一些问题,如部分地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不够,一些白蚁防治单位不按规定操作,使用不合格药剂等。因此,需要进一步完善白蚁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,明确各方责任,加强监管力度,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,同时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,提高全社会对白蚁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,确保白蚁防治工作依法依规进行。
白蚁肆意横行对江河堤围的稳固性构成严重威胁,其隐蔽性的侵蚀行为可能引发管涌、渗漏甚至溃堤等重大险情。江河堤围多为土坝结构,白蚁在堤围内挖掘大量纵横交错的蚁道和巢穴,破坏土壤的密实性和抗渗性能,形成贯通性的渗漏通道。当洪水季节水位上涨时,水流容易通过这些蚁道渗入坝体内部,带走土壤颗粒,引发管涌现象。若蚁巢靠近坝顶或迎水坡,还可能因巢体空腔导致坝身局部塌陷,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垮坝事故,给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。历史上,多地曾发生因白蚁危害导致的堤围溃决事件,凸显了对白蚁侵蚀进行有效防控在水利工程安全中的重要性。因此,必须加强对江河堤围的白蚁监测和防治工作,定期进行白蚁普查,及时发现并处理白蚁隐患,采用物理、化学、生物等综合防治方法,保障江河堤围的稳固安全。